1926 HERITAGE BLOCK:細說由來

建於1926的小屋,昔日是英華女校的幼稚園;它自1963年幼稚園結束後,便一直給閒置下來,破落失修了好一段長時間。真想细聽它的故事!在2010年代學校重建計畫未開始前,它究竟如何在那段日子苟延殘喘?又如何在2023年搖身一變,整裝上路,縷述英華日新月異的故事?

誠邀您來細讀這小屋娓娓動聽的歷史……

香港首間正規幼稚園

在1900年代初期,為幼童,特別是囡囡,提供教育機會,委實匪夷所思。當倫敦傳道會在1911年,在香港開辦第一所幼稚園,接收第一批5至6歲的孩子時,便被視為石破天荒的創舉。

娃兒們的天堂,最初是在茅舍內,1926年左右才遷往小屋子去。這小屋一直是稚子的樂園,1963年始功成身退(戰雲密佈的1940年代,幼稚園還是不得不停辦的)。

研究指出,英華幼稚園在香港該屬數一數二先創的幼兒學校。當時,在中國人的社會裡,父母鮮認同孩子有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需要。1890年代已力倡以小班模式培育孩子的倫敦傳道會,不愧先知先覺,為正規的學校教育發展奠下基石。

陸趙鈞鴻博士是英華幼稚園結束前的一位老師,也是後來幼兒教育領域內的權威先導,她所倡行,聞名遐邇,以兒童為中心的互動教學,便是在這兒孕育萌發出來的。

今天已年逾70的一位幼稚園畢業生,回想1951年上課的情境,仍津津樂道;當時的幼稚園有兩班。她說:「我是梁先生那班的……她教甲班……我們在自然課堂上作實驗,種白米,種紅豆。」

儘管教法新穎,深受家長歡迎,但校方為獲得政府資助,增加需求日增的中學班數,不得不配合政府要求,在1963年停辦幼稚園,而小學部也在數年後相繼結束。自是,英華「直通車」的教育理念煞停了。

歷史的守護者

自前線退下來後,昔日的幼稚園校舍,命途一直黯淡不明,數十年皆然。作體育科的儲物室,作校舍重建時的地盤辦公室,也許就是它蟄伏時的貢獻。


 

從西摩道所看的1926 Block貌(右邊遠處)
圖片取自香港歷史博物館
 

多年來,這小屋怎樣在驕陽,在暴風,在豪雨的多番肆虐下,仍兀立不倒,委實不可思議。雖荒棄一隅,仍能逃過時間的無情洗劫,全然是神蹟。

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早期,英華開展了「學校改善工程」,那是小屋瀕臨被拆掉的最大危機。四年來,工人佔據著小屋,用作地盤辦公室。當要在其比鄰的網球場上樹立多用途的樓座時,小屋的命運遂岌岌可危。

1926 Block與相鄰新建成的校園,攝於2004

相片蒙陳天權先生提供

那時是2003年,就在這危急存亡之際,「古物古蹟辦事處」恰派員到訪。事後,他們寫了以下的報告:「小屋在昔日幼稚園時期,擔崗著重要角色;今天卻空置下來,廢置了似的。然而,小屋還是可修繕過來,作會議、工作坊、聖經班或其他活動場地的。」

光陰荏苒,小屋默然見證著作為娃兒樂園的歲月,已一去不返;但誰可料想到,它那日久失修的模樣兒,竟吸引著外界的目光,把他們帶往遙遠的過去。

拆掉?重建?

校園地方不敷,寸金尺土,歷屆校長無不挖盡心思,務求令每個角落變化更新,拓闊可用的空間。在平地一隅獃伏數十載的小屋,或存或廢,由是不時惹來爭論。

在進行「學校改善工程」期間,小屋的拆卸看似勢在必行。花費不菲來維修已給白蟻蛀蝕,沒多大實際用途的小屋,實為不智;再者,小屋拆掉後,所騰出的空間,可另蓋高樓,令校園地土足襟見肘的困局,迎刃而解。
 

學校重建計畫開展前的1926 Block

保留?拆卸?非三言兩語可定斷。誰曉得,看來荒置,看來塵封不動,看來前途未卜的窘態,竟是小屋翻身的契機,是上帝以巧手扭轉乾坤的關鍵。

2010年代末,自「重建計畫委員會」接手校園重建安排後,一切勢如破竹,勢要「拓展更多可用空間,變化更新為前路」。芸芸標書中,沒隻字提及清拆1926幼稚園校舍的,只有「巴馬丹拿集團」,這無疑令委員會眼前一亮。原來該集團的主要設計建築師是熱心保育人士,一向致力令舊的建築物保留原貌,卻又同時更新其功能。

保育迎新,同樣是當時的校長,李石玉如校長,所持的信念。她說:「建議明智合理。校董會深思熟慮後,同意保存小屋,讓『歷史感』流瀉於新校園。」

在新的發展中保存1926 Block

簡圖提供: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

無巧不成話,「古物諮詢委員會」因小屋的「文物價值」,正建議把小屋評為「三級歷史建築」,這跟「古物古蹟辦事處」2013年的報告遙相呼應。

這些對小屋的建築價值,來得及時的再三認許,無疑令「重建計畫委員會」朝著目標,昂首踏步。由是,昔日的一間前衞幼稚園,在百多年後的今天,仍能不斷散發出歷久猶新的氣息,引領人們走進時間隧道,重探英華的過去。

2023年3月,也就是校舍重建計畫完成後的數載,「古物諮詢委員會」正式把從前的幼稚園小屋,評為「三級歷史建築」。

2023年5月
 

修繕的詳細內容,可細覽

1926 Heritage Block的建構風格:原先的與繕復的
English Version Back